Pages

Taiwan Historian Network

Monday, May 17, 2010

2010-05-17 讀李治安,〈兩個南北朝與中國以來的歷史發展線索〉

基本資料:

【摘要】兩個南北朝所造成的南、北方隔離與差異,直接影響到中古以來的歷史發展。恰恰是在唐宋變革前後,歷史發展的線索是呈現南、北複合狀態而非單一。這是深入探 究考察中近古歷史時應該予以格外注意的。第一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的歷史是循著「南朝」、「北朝」兩條並行的線索來發展演化的。隋及唐前期基本實行的是「 北朝」制度,而後又在統一國度內實施了「南朝」線索與「北朝」線索的整合。到中唐以後整合完畢,國家整體上向「南朝化」過渡。第二個南北朝及其並行發展的兩條線索,都確鑿存在。南宋承襲唐宋變革成果,它所代表的南朝線索充當主流,遼夏金元反映的北朝線索也作用顯赫。二者並存交融,先後經歷元朝、明前期以北 制為主導及明中葉為南制主導的三次整合,明後期最終匯合為一,此乃宋元明清歷史的基本脈絡和走勢。

【關鍵詞】南北朝、南北差異、複合發展線索
【作者】李治安,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原文出處】《文史哲》2009 (6) 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10(2)

心得與思考:

李教授的專長是元代史。文章中認為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的歷史發展呈現北方因素與南方因素兩條線索的平行發展與互相競合,而唐宋變革便是其中一次關鍵的合併,從此國家整體轉向南朝化,但隨後地第二次南北朝(宋元明金)又開啟了第二次的南北平行發展,元代統一以後實施了以北方因素為主的制度,而明中期以後才有所調整。作者認為這是南宋與晚明江南相似的原因。其中討論的底本主要是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一書與蕭啟慶的〈中國近世前期南北發展的歧異與統合──以南宋金元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為中心〉一文。

整篇文章討論的其實主要是制度面,對於經濟、社會、文化面如何發展,以及如何與這個變化相應則較少提到。但是,我們可以這樣解讀制度史的成因:制度由政治決定,政治則多少反應經濟與文化背景,所以制度面的演變多少能夠反應中國整體的變化。不過,仍需要更多實證研究進一步檢驗文化與經濟方面是否也反應這種特色。

而這篇文章相當重視統治者的地域因素,元、明的建國者都是二次南北朝中的北人,因而制度上、政治上都對北人有偏好。李教授認為南朝化才是中國歷史的主流,而北朝一線則是逆流。這裡倒是可以商榷,若將視野放得更寬廣來看的話,可知在上古時代,華北基本上仍是游牧民族的活動地點,直至周代,仍有許多蠻夷夾居在各國城鎮之間。因此,華北這塊華夏文明發源處,或許應該看作更北的內蒙甚至大蒙古與華南方過渡區域。由此觀之,北線便不成其逆流,而母寧是東亞區域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產物。

李教授也確實對域外的因素討論較少,但竊以為是以制度史為討論主題的緣故。不過這方面也是值得研究的議題:域外因素對於中國影響的程度,甚至對南北差距的形成是否產生作用。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視野廣闊,提供了我們一種長時段的思考模式。而且從引註來看,作者對於明代的用力也頗深,下過不少功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