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aiwan Historian Network

Tuesday, May 25, 2010

2010-05-25 書訊:0415 黃紹恆《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轉)

黃紹恆《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 "

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

作者:黃紹恆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1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266266

定價:450元


book


日本在甲午戰後雖取得殖民地臺灣,卻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立即改變臺灣的經濟結構,致使臺灣總督府的經濟施政受到各種主客觀的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戰以降,發生在日本的歷次經濟恐慌,也由於臺灣總督府受限於所處權力結構的位階,連帶使臺灣受到影響。

然而臺灣總督府的施政對島內還是有決定性的影響,此點可證諸於臺北帝大的辦學方針,以及臺灣年輕學子的負笈日本。而在保存臺灣總督府公文文書方面,則因缺乏周延的保存計畫,而造成文件四處散佚。故研究者在運用臺灣總督府史料時,必須特別留意被視為次要的周邊相關資料。

本書就上述各點分成:一、臺灣總督府的經濟施政權限;二、臺灣總督府與臺灣的經濟學;三、臺灣總督府與史料等三大部分,描述臺灣總督府於臺灣經濟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簡介

黃紹恆

新竹縣人。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東京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教授及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專攻台灣經濟史與臺灣客家研究。著有〈論日本昭和金融恐慌期台灣總督府的對應〉(陳慈玉主編《地方菁英與農民運動》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年)等論文。譯有石井寬治著《日本經濟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等書。


目錄

【臺灣史與海洋史】系列叢書緣起 3

自序 5


序編

第一章 臺灣經濟史的理論與課題 12

第二章 欠缺經濟動因的殖民地領有–殖民地臺灣在近代日本經濟史的歷史意義 51


第一編 臺灣總督府的經濟施政權限

第三章 不平等條約束縛下的殖民地領有–日治初期臺灣樟腦的涉外紛爭 74

第四章 工業未發達國家的殖民地經營–日治初期鹽專賣的臺、日糾葛 100

第五章 被動的殖民地資本輸出–日治中期日本勸業銀行臺灣分行的設立 129

第六章 日本帝國主義危機下的臺灣–昭和初期金融恐慌的臺銀危機 152


第二編 臺灣總督府與臺灣的經濟學

第七章 篩選過的近代化–臺北帝大經濟學講座的師與生 190

第八章 殖民地人民「立身出世」的選擇–張漢裕在東京帝大的求學與研究 243


第三編 臺灣總督府與史料

第九章 長野縣豪農山田家的清代臺灣史料 266

第十章 臺灣總督府經濟關係史料的周邊與運用 280引用書目 308


From: http://www.ylib.com/search/ShowBook.asp?BookNo=V4909




"

Monday, May 17, 2010

2010-05-17 讀李治安,〈兩個南北朝與中國以來的歷史發展線索〉

基本資料:

【摘要】兩個南北朝所造成的南、北方隔離與差異,直接影響到中古以來的歷史發展。恰恰是在唐宋變革前後,歷史發展的線索是呈現南、北複合狀態而非單一。這是深入探 究考察中近古歷史時應該予以格外注意的。第一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的歷史是循著「南朝」、「北朝」兩條並行的線索來發展演化的。隋及唐前期基本實行的是「 北朝」制度,而後又在統一國度內實施了「南朝」線索與「北朝」線索的整合。到中唐以後整合完畢,國家整體上向「南朝化」過渡。第二個南北朝及其並行發展的兩條線索,都確鑿存在。南宋承襲唐宋變革成果,它所代表的南朝線索充當主流,遼夏金元反映的北朝線索也作用顯赫。二者並存交融,先後經歷元朝、明前期以北 制為主導及明中葉為南制主導的三次整合,明後期最終匯合為一,此乃宋元明清歷史的基本脈絡和走勢。

【關鍵詞】南北朝、南北差異、複合發展線索
【作者】李治安,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原文出處】《文史哲》2009 (6) 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10(2)

心得與思考:

李教授的專長是元代史。文章中認為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的歷史發展呈現北方因素與南方因素兩條線索的平行發展與互相競合,而唐宋變革便是其中一次關鍵的合併,從此國家整體轉向南朝化,但隨後地第二次南北朝(宋元明金)又開啟了第二次的南北平行發展,元代統一以後實施了以北方因素為主的制度,而明中期以後才有所調整。作者認為這是南宋與晚明江南相似的原因。其中討論的底本主要是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一書與蕭啟慶的〈中國近世前期南北發展的歧異與統合──以南宋金元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為中心〉一文。

整篇文章討論的其實主要是制度面,對於經濟、社會、文化面如何發展,以及如何與這個變化相應則較少提到。但是,我們可以這樣解讀制度史的成因:制度由政治決定,政治則多少反應經濟與文化背景,所以制度面的演變多少能夠反應中國整體的變化。不過,仍需要更多實證研究進一步檢驗文化與經濟方面是否也反應這種特色。

而這篇文章相當重視統治者的地域因素,元、明的建國者都是二次南北朝中的北人,因而制度上、政治上都對北人有偏好。李教授認為南朝化才是中國歷史的主流,而北朝一線則是逆流。這裡倒是可以商榷,若將視野放得更寬廣來看的話,可知在上古時代,華北基本上仍是游牧民族的活動地點,直至周代,仍有許多蠻夷夾居在各國城鎮之間。因此,華北這塊華夏文明發源處,或許應該看作更北的內蒙甚至大蒙古與華南方過渡區域。由此觀之,北線便不成其逆流,而母寧是東亞區域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產物。

李教授也確實對域外的因素討論較少,但竊以為是以制度史為討論主題的緣故。不過這方面也是值得研究的議題:域外因素對於中國影響的程度,甚至對南北差距的形成是否產生作用。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視野廣闊,提供了我們一種長時段的思考模式。而且從引註來看,作者對於明代的用力也頗深,下過不少功夫。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