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aiwan Historian Network

Sunday, July 24, 2011

07-24 讀書: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

More about 中國通史這本《中國通史》是自1977年日本講談社出版之「新書東洋史」中,選出前四冊譯出彙編而成(分別為伊藤道治《中国社会の成立》、谷川道雄世界帝国の形成》、竺沙雅章《征服王朝の時代》、岩見宏與谷口規矩雄合著《伝統中国の完成》,稻鄉出版社後來也各自出版單行本),涵蓋自石器時代以迄於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歷史。是目前臺灣史學界通行的中國通史教材之一。說起來,30年來史學界對於中國歷史的認識當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書中許多史實、詮釋已經跟現今研究不符。如書中伊藤道治對於新石器考古發現的斷代,將二里頭視為早商文化的遺跡,但今日視為夏文化遺跡之觀點較為普遍(如張帆《中國古代簡史》、許倬雲《萬古江河》)。又如將安祿山的「雜胡」仍作西域、突厥混血兒解,與今日栗特人(Sogdian)的觀點亦不同(參見王小甫,《隨唐五代史》)。

由此觀之,這本書似乎早應被淘汰。但為何此書仍被許多教師採用呢?除了新近漢語學界適合用作中國通史教材的著作不多外,本書強烈的「議題性」,應是最主要的原因。本書作者們在論述時並不是簡單的分門別類敘述,而是依據當時中國史學界的焦點議題來構築論述體系,以此論述史實的發展。這種寫法與常見的中國通史著作不同,一般的中國通史著作往往以正史、政治範疇為主軸。這樣的通史著作缺點在於欠缺因果的、整體的視野,尤其是在論述社會、經濟演變時往往隨朝代斷裂,容易淪為背誦各代要事。但本書的作者們則試圖以議題為基礎,多面而有機的去勾勒整個時代的特徵,這使我們更能夠掌握、思考整個中國史發展的脈動。

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說明該書的多面性。如唐末藩鎮割據的議題,這本書處理的面向涵蓋文化、軍事、財政等面相,包括長期以來的胡化、作為中原與契丹間的緩衝,武人政權與唐文化保存、北傳的關係。但一般的漢語學界通史著作,卻不會作這麼多面相的處理,如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僅處理緩衝區以及財政上的問題。再如鹽專賣制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制度,前引張帆的著作對此少有著墨,但在本書中,卻處理了鹽專賣制與唐末大亂、明清晉商、徽商崛起的關係。用心的讀者自然可以從此發現鹽專賣對於中國歷史的重要影響。

以體系架構為主進行論述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例如伊藤道治以「中國農業文明的起源問題」、「殷周(V.S.春秋以後)國家的性質問題」、「從法治主義走向禮教主義的政治-社會秩序」作為考察先秦史的三個主要問題,由此展開他對於先秦史的論述;而谷川道雄則是以「世界秩序的崩解及再造」、「公私問題」、「共同體與貴族制」等數個主要的思路展開魏晉南北朝史的考察;竺沙雅章則試圖展現南北兩路在五代迄元的不同發展進程;岩見宏與谷口規矩雄則試圖將明清的各項重要發展間作有機的聯繫。

這些體系未必得當,如谷川道雄過於強調共同體的作用,對於魏晉反禮教的議題、南北門閥差距的處理就有待商榷。但我以為這樣重視體系、問題,以及各現象間有機聯繫的風格,相較於平鋪直述的寫作方式,更能夠刺激學生的因果、聯想思考,也更能夠展現歷史學作為一種持續探討、論爭中之學術的本質。儘管本書已經是30年以前的老作品,但對於已經熟悉基本史事,想要更進一步了解中國史的讀者,仍有相當價值。

Wednesday, July 20, 2011

07-20 讀書:張元,《古代中國的圖像長卷:資治通鑑》

More about 古代中國的圖像長卷此書前半部為張元導讀,大體與他於2010年臺北書展演講內容相去不遠,只是將例子補充得更完整。不過現場演講時的氣韻生動,卻無法透過文字保存。

全書首先討論《資治通鑑》的成書,從北宋的時代精神、司馬光的個性與編撰經過,助編與編撰方法,乃至胡三省注、王夫之論,還有該如何閱讀此書,皆有論及。其次則選讀幾則通鑑所載史事,講述其中的人情義理,以及史家筆法。如劉邦斬白蛇,幾乎怪誕,何以載之?張元自有見解,認為當時的編撰者取其象徵意義。通鑑筆法便透過舉例討論而彰顯。

書的後半為原文選錄(含胡三省注),部份附上王夫之論。這些篇章都跟前面介紹過的不同。通鑑本文的文句不算太難讀,反倒是王夫之的通鑑論有時更加拗口難解。整體而言,導讀的部份面面俱到,淺顯明白,選錄的篇幅亦不少,又導讀時亦曾舉例加以講解。個人以為相當適合作為高中課外讀物,或大學中國通史或史料學、史學方法的補充教材。

Sunday, July 17, 2011

07-17 讀書:葛劍雄,《從此葡萄入漢家:史記.大宛列傳》

More about 從此葡萄入漢家 史記.大宛列傳本書是經典3.0系列套書之一。這一套經典3.0選書的方式似乎是先找專家,再由專家自行決定要推薦、導讀什麼書。也因此才有王汎森講《明夷待訪錄》,葛劍雄講《史記.大宛列傳》等著作。否則,一般的經典是不會納入這些書,或是這些章節的。

導讀者葛劍雄是歷史地理專業出身。他在書中導讀的方向,是以中國為中心,討論漢文化自上古以來世界觀、地理知識的演進,由此指出張騫鑿空的歷史意義。其次對張騫的西域見聞,也就是《史記.大宛列傳》中的記載稍作說明。最後討論促成張騫鑿空的歷史因素,以及為何中國欠缺對外探險的動力。我本以為導讀者會介紹當時的中亞以及絲路狀況,但是這方面葛劍雄談得很少,老實說是有些失望。

本書圖片中主要的取材是敦煌壁畫,漢代壁畫雖然也有取用,但相對較少,或許是受到考古資料的限制吧。但在編輯上仍有一些疏漏。如該書附上的張騫出西域地圖(p40-41)將大月氏大夏標成兩個地方,這顯然有誤。不知道是否由於出書倉促所致?

書中最後將《史記 .大宛列傳》全部錄上,並且附上葛劍雄的翻譯與三家注。葛劍雄的翻譯僅是簡單的白話轉換,對於一些歷史名詞並沒有多加說明。有趣的是從三家注可以看到中國知識人如何將司馬遷的記載與其他地理著作互相發明。或是為古籍辯護,反對司馬遷的說法;或是將司馬遷的紀錄作更多的闡述,指出其與古籍相合。從這些註釋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中國知識人對於地理知識的態度與處理方式。整體而言,本書算是相當不錯的導讀書,適合做為高中課外閱讀或是大學中國通史課程的補充材料。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