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院士的訪談大多只點到為止,談自己較多,旁及少數的親友。而身邊的大環境變化以及任職的經驗,則較少談及。如曹家的宗親組織、家庭關係、士林的地方勢力、日治時期的士林風土等等都極少談及。相較於《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曹院士對學校內的狀況則著墨較多。
許倬雲院士的口述訪談,從鄉土、家族乃至逃難各處的情況,以及台灣大環境之變化都一一說明,也大方談論對許多人的印象。在學思歷程方面,許院士清楚的交待了他幾本重要著作的寫作背景以及主旨,以及他一生思想的演變。相較之下這方面曹院士則談得很少,令人有遺珠之憾。
書中曹院士他提及《臺灣研究叢刊》的出版,並且指出其中一些筆名,使我長期以來的疑惑得到了解答。以下引兩段書中內容:
除了《臺灣文獻叢刊》外,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也出版《臺灣研究叢刊》。研究叢刊編纂時,有許多投稿賺外快的機會,各種語言的翻譯都有特定的專業人士。起初是整理日本時代的研究成果,後來開始調查臺灣的現況;研究叢刊曾想出版臺灣電力,但是卻被以洩漏機密的名義,禁止出版。(《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p102-103)
當時的許多學者都用筆名撰稿,例如「南棲」即是張菼(ㄊㄢˇ),他是臺灣史學者,曾針對臺灣民變史、南明鄭氏相關課題進行研究,因為白色恐怖的關係,當時被關入獄,他在監獄裡寫文章出來投稿。其他如「百吉」是夏德儀,文獻叢刊的標點由他負責;「惜餘」或「惜餘居士」是周憲文。(《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p103-104)
整體而言,曹院士的口述訪談中,他的學術生涯,與日、荷學者的交遊等章節最為珍貴,其他部份算是中規中矩。曹院士的師承、交遊、工作以及家世,都有提及,但篇幅都不算多。書後附上曹院士三位公子的訪談,使讀者對曹院士的個性與家庭有更立體的了解。曹先生口訪時是台語與日語交雜,但整本訪問讀來相當通順,僅有少數台語用法,不得不佩服整稿者的用心與功力。但美中不足的是,或因趕著出版,欠缺校對,書中的錯誤頗多,儘管有了勘誤表,但仍有些漏網之魚,盼再版時能夠改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