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aiwan Historian Network

Sunday, June 7, 2015

06-07 [雜談] 為暢銷書設文學獎能找出適合改編電影的好故事?

陳穎青最近在Readmoo的專欄發表了「做一件事翻轉台灣故事產業:一個提議」一文,主張透過設立新的文學獎項,來挑出暢銷書榜中適合改編為電影的本土小說。不過我怎麼看,都不覺得這個提議是有效的。

最基本的問題是:雖然都是說故事,小說跟電影劇本是完全不同的類型。好的小說不一定適合改變成電影,就算是改編成電影,也會因為編劇、導演的眼光、能力有所不同。像小津安二郎就很明白地說他不喜歡改編小說,因為這兩種故事的展現形式大不相同(雖然他自己也有不少名作是改編自文學作品,例如《彼岸花》)。

換句話說,暢銷書榜中未必能找到適合翻拍的小說,而找出來的小說,假使真的有金主願意挹注,有導演願意改拍,最後也可能因為導演的功力與風格而導致票房不佳。重點,還是在如何讓對的故事遇上對的導演。但陳穎青的提議,一來似乎無助於提昇暢銷書榜中的本土作品比例;二來也不能保證這些被選出來的作品能夠碰上對的投資者與導演。

說起來,市面上早已不乏適合改編為電影的作品。皇冠七屆的大眾小說獎中,不少作品都適合改編成電影。例如張草的《滅亡三部曲》、張國立的《匈奴》都有史詩電影的格局。文旦的《二四俱樂部》,既晴的《請把門鎖好》的故事架構,或許更適合臺灣電影產業的規模。不過可惜的是,除了第一屆杜修蘭的《逆女》由臺視改編成電視劇外,其他幾部都乏人問津。另外像是九把刀的小說《功夫》(我一直都覺得與其當作文學作品,不如拍成電影更能呈現他所想像的世界,這本書根本不追求文字可能表達的思辨、感動深度,只是單純的追求畫面的刺激。這些在文學性上是缺陷,卻對電影來說,卻是相當有力的。)、伊格言的《噬夢人》,都是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同時富有畫面性,適合改編成電影的作品。

更往前看,侯文詠的幾部小說都改編成了電視劇,品質也不錯。也許該看看侯文詠的小說、改編電視劇為什麼成功,再來看看該從哪個環節下手。其實這裡更直接的問題是:除去沒有投資眼光之外,臺灣的投資者是因為沒有好故事,所以不敢投資嗎?又或者,是因為沒有能夠拍大眾片的好導演?再進一步問,導演本身對於不同類型的故事,也未必通通擅長。像被大捧的魏德聖,他的小品《海角七號》做得不錯,但《賽德克巴萊》只是一部場景跳來跳去的大部頭漫畫書。這個問題是多方面的。如果沒有切中環節,恐怕不是丟個幾萬塊,弄個獎就改變的。坦白說,陳穎青的提議怎麼看都只是沒有意義的畫蛇添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