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aiwan Historian Network

Monday, January 24, 2011

01-24 讀書:若林正丈:《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

More about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本書作者若林正丈為長期研究臺灣政治、近代史的日本學者。他由兩個觀點切入戰後臺灣史的演變,一是威權主義體制民主化的政治社會學;二是臺灣國家與社會的歷史社會學。論述的時間自1945年接收迄於該書完稿的1991年。

在第一個觀點下,指出臺灣威權體制的五個特徵,一為「準列寧主義的黨國體制」,二為「排除大眾的法統體制」,三是「政治菁英的二重族群結構」,四為「依賴外部正當性(美國)」,五為「二重侍從主義(regime patronage system)」。在界定威權體制的特徵後,進而討論威權體制的確立、展開、修正與轉型,除了產業轉型、地方選舉湧出對黨國體制不滿的民間力量外,其轉變的關鍵點是國際外交局勢的轉變、美國政策的轉變(1971年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位以及1979年美國與中共建交),使外部正當性頓時喪失,而不得不以民主化的方式重新建立政權正當性。

在第二個觀點下,探討「臺灣民族主義」與「省籍政治」的問題。作者引用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所建構的國族主義形成理論(封閉的巡禮圈+印刷資本主義)來論述日治時代臺灣民族主義的形成,以及接收不當所造成的持續,此為第一個歷史因素;另一方面,戰後長期分割,維繫了以臺灣為區域的封閉巡禮圈,此為第二個歷史因素。由於臺灣民族主義的形塑經過兩個階段,因而臺灣民族主義與省籍並不完全重合。(以上觀點的說明整理自該書〈序章〉)

全書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談威權主義的確立過程,第二部份則談論濟、社會變遷、外部正當性喪失、選舉與民主運動衝擊下所產生的轉型過程(軍事政權→開發獨裁→民主轉型)。全書大體依時序展開其論述。書中對於各個歷史事件的發展、經過以及影響有簡略的說明,對國民黨統治的政治體系也有簡要的分析。援引的著作橫跨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三學門,較重要者有吳乃德的二重侍從主義(regime patronage system)、鄭敦仁的準列寧主義黨國體制、劉進慶的戰後臺灣經濟研究,李筱峯的民主運動史研究。

該書的編輯不佳,是美中不足之處(因此我給他扣了一顆星):一是翻譯品質有待改進,全書有許多欠妥的用詞,或有日式語句結構,雖然再版卻未加以改正,僅在書後附上勘誤表。二為註釋標示不清(夾註標示字體未區隔、註釋為書後註),參考書目編排也不佳。但這些缺點並不影響理解全書要旨。大體而言,文字仍是通暢可讀的。歷史脈絡、論點也相當清晰,並引用重要研究成果。雖然說來有些慚愧,但該書出版已近二十年,仍少有本土著作可及,是理解戰後臺灣政治、社會發展的優秀入門讀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EasyReadMore##